Nadwah  for poetry in translation

中文诗歌 诗歌翻译 文化消息 关于我们 联络我们

港詩人 埃及誦詩交流
一次進入生命的旅程

 前往埃及,是詩一般的旅程。雖然我們一行來自不同的國度,有不一樣的膚色,不同的職業,但肯定的是我們都愛詩,而且都是道地的香港人。  一位埃及人,是香港駐科威特領事館的中文翻譯員,也是詩人。他將六十多首中、英詩,譯成阿拉伯文,更組織一批國際文化隊伍遠赴開羅舉行畫展、攝影展和詩歌朗誦會,並擔任我們的領隊。

 3月25日中午,我們從赤臘角國際機場起飛,在曼谷停了一個小時,再飛到中東的巴林島,在機場酒店過了一夜,第二天中午再飛三個多小時,終於抵達開羅。

 這一段飛行過程中,我從機窗望下去,只經過極短的澄藍色的海,餘下就是萬里無際的沙漠。抵達當天,開羅的報紙即用八版篇幅介紹我們的詩,加上每版都有彩色配圖,真的很精美。我們朗誦的詩都是自己的創作,有個自稱是「鬼佬」的澳洲人David,在香港居住了45年,廣東話說得比誰都好;他五年前患癌,做手術時輸過大量的血,所以他說:「我的血是中國的,只有外表和膚色是父母給的。」 

四海一心同圓美夢

 有位在香港樂施會工作的女攝影家兼詩人Madeleine,剛在台北開過攝影暨詩展,帶一箱作品到埃及展出。有出生在四川的詩人鄭單衣,揚名於國際,居住香港。有兩位是印度畫家兼詩人Gauri和mani。還有兩位是英國文化協會的教師Alan和Pauline,Pauline 的心腸和她的歌聲一樣好,當她見到有人拿兩包面紙在街上兜售,她就給錢,而且每次都有充足理由;一次她說,那老婦人並不是行乞,而是在賣紙巾;一次在塞車途中,有個孕婦在車龍陣間兜售,她說:「她懷孕了,很危險的,買包紙巾罷!」

 天真浪漫的澳洲兒童故事作家Sarah,雖然與丈夫離了婚,但她對兩名女兒仍情深似海,展現在長途電話的緊密連繫上。而Jamila的外表像極了中國人,但她說只有四分一是中國血統。有位高大的Martin是利比亞出生的英國人。他說,視今次旅程是他與出生地的一種聯繫方式。他的父親懂阿拉伯文,而他的詩被翻譯為阿拉伯文字,是他送給父親的最佳禮物。當然,還有我們的領隊,來自開羅大學中文系,又到北京修研中文,現在香港工作的Sayed,以及從台灣到香港的筆者。

柔美接觸拉近距離

 Sayed與大多數的詩人一樣,是一位將詩歌融入生命的詩人,他說:「我不在乎做甚麼工作,那只是求生活的一種方式;而我不能沒有詩,因為詩是我的生命。」他認為,只要知道這是一首別的國家的詩歌,就可了解到別的國家的文化。近年來,Sayed忙於把外國的詩(中文、英文)翻譯為阿拉伯文,他認為,一來可將外國文化介紹給自己的同胞,二來可拉近阿拉伯語系國家與西方國家的距離。這次有英文詩歌在開羅朗誦,可以說是自從911恐怖襲擊、美國總統選舉、美國攻打阿富汗、伊拉克雙方緊張的關係之後,少有的,穆斯林世界與英語世界有了唯美與柔和的接觸。

 而對我來說,這次旅行則是夢想成真的詩之旅。

12位來自不同國家地區的香港詩人與開羅本地的詩人Mohamed Huseing、Yusry Khamis、Ahmed Bikheet等等,以英文、普通話、阿拉伯文朗誦詩歌。春日夜晚,一輪明月掛在開羅的高樓大廈與樹稍之間,微風輕拂綠葉,樹下有個講台,有張桌子和幾張椅,詩人、畫家、音樂人聚在一起讀詩、彈琴、唱歌,喝土耳其咖啡,飲埃及茶。真沒想到,當開羅人問起我們是那裏人?個個都異口同聲的說:「我是香港人。」

 

埃及人愛慕中華文化

 我們拜訪埃及著名作家兼文學新聞報總編輯Gamal el-Ghetany。他的許多小說都被翻譯為法文並成暢銷書,甚至巴黎香水有以他的名字做為商品的牌子。我認為他的地位可能相當於我們的金庸。據他說,每當他寫作的時候,喜聽中國的音樂,能帶給他創作的無限靈感。

 埃及有7000多年歷史文明,中國才5000多年,但我察覺到埃及人打從心底羨慕中華文化。這是因為從古文明國來說,中、埃雖然都是古老的東方文明國家,但埃及文明有斷層,除了考古學家和古埃及歷史學家以外,埃及一般的人對古代文化所知不多,包括文字和語言。而中國5000年來文化一脈相傳,現代華人可輕易看懂5000年前的文字,了解祖先的智慧和生活經驗。這恰恰是埃及人對自己文化的遺憾之處,而中華文化免除了子孫與先輩之間極可能出現的「隔閡」。在我的理解中,這也是埃及人對古老中國嚮往好奇的原因。另外,自歷史角度看,中埃之間從未有過戰爭,兩國交戰必定引發仇恨,難有和睦親善之情。

文化傳承古今一脈

 我的朋友朱高正在多年前,曾為德國人當場「翻譯」3000年前兵馬俑上的文字,在場的外國人十分訝異!而高正兄自豪地告訴他們:「這是我們中學生也輕易看得懂的!」世上最重要的東西,往往由於太重要,反而容易被忽視。

 作為中國人的驕傲,是我們能輕易看懂5000年前的詩文,例如3000年前的易經所講的內容是上溯3000年前的事情。中華文化得天獨厚,沒有斷層;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珍貴的遺產。這種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,就在我們一出世時,像一塊毛氈包裹我們的身軀,像空氣一樣,但由於太重要了,所以又不覺得應該怎樣去珍惜。人性總是在失去之後,才懂得甚麼叫得到。

 寄望香港與埃及的文化交流,能借此次機會打開一道頻繁的大門,互蒙其利,截長補短。

 撰文、攝影:廖書蘭



12位香港詩人與開羅詩人歡聚在Atelier,體現出詩的無國界。(photo by Martin Alexander)


著名Saladin Citadel城堡是用來抵禦外敵,保護開羅的建築物。


詩人Sayed Gauda(左)與筆者拜訪文學報總編輯Gamal El-ghitany,他亦是國際知名作家。


埃及的小女孩們和筆者一起開心的面對鏡頭。(photo by Alan Jefferies)


穆斯塔法是一位具正義感,有豐富愛心的埃及男子。


我們在最富地方情調的Khan El-khalily享受土耳其咖啡和埃及茶。

 

Published in Sing Pao. Check the link: http://www.singpao.com/20050519/feature/714346.html
 

 

Comments 发表评论 Commentaires تعليقات

click here 按这里 cliquez ici اضغط هنا

广告